课程名称:综合科目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一、考试对象
拟转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大一本科生(与本专业高考同批次)
二、考试目的
旨在通过考核,了解拟转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对新闻传播行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新闻传播视角分析社会热点事件的能力。通过考试以便对拟转专业学生是否适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习做出科学判断。
三、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闭卷考试
2、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
3、考试时间:90分钟
4、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全面考查学生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把握,以新媒体的具体应用作为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的原则是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基础知识占50%左右,灵活应用占35%左右,拔高的题目占15%左右。
5、题目类型:原则上不少于四种类型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新闻学概论》考试大纲
(一)绪论
1、了解新闻学的基本概念;
2、理解新闻学的中心议题;
3、掌握新闻学的内容。
(二)新闻活动
1、掌握新闻活动的性质;
2、了解人类新闻活动的发展过程;
3、掌握新闻传播活动的不同形态和种类。
(三)新闻
1、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
2、理解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
3、掌握新闻的本源与来源、起源的区。
(四)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1、掌握对信息量的两种计算方法;
2、理解决定新闻信息量大小的主要方式。
(五)新闻事业的产生
1、掌握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共同点;
2、掌握关于西方报纸产生的条件;
3、掌握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
4、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
(六)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1、了解资本主义新闻事业;
2、理解决定新闻体;
3、理解生产力水平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4、了解报纸的特点;
5、了解广播的特点;
6、掌握互联网的特点。
(七)新闻事业的性质
1、掌握新闻媒介的个性;
2、理解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3、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
4、掌握新闻事业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八)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1、掌握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2、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3、掌握我国新闻事业具体的任务。
(九)新闻媒介的受众
1、理解受众对于新闻媒介决定性的影响;
2、掌握新闻媒介受众的特征;
3、理解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4、掌握受众的权利。
(十)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1、理解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2、掌握新闻事业的战斗性;
3、掌握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4、了解新闻指导性的含义;
5、理解新闻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十一)新闻选择
1、理解理解新闻选择;
2、掌握新闻选择的标准;
3、理解新闻选择是极其重要的;
4、理解新闻选择的过程也是极其复杂的。
(十二)新闻工作者的修养与职业道德
1、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2、理解新闻工作者的素养;
3、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4、掌握新闻工作的职业理念。
《新媒体概论》考试大纲
(一)新媒体导论
1、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2、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3、关于新媒体的实证研究;
(二)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1、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2、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三)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1、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从受众到用户;
2、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
3、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四)新媒体的类型
1、网络人际传播;
2、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
3、网络大众传播。
(五)Web1.0时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
1、搜索引擎;
2、门户网站;
3、电子商务网站;
(六)博客
1、博客的特点;
2、微博;
(七)微信
1、微信的发展;
2、微信的社会影响;
3、微信与微博的比较;
(八)社交网站
1、社交网站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
2、社交网站对社会的影响;
3、社交网站带来的一些问题。
(九)视频网站
1、视频网站的概念及特点;
2、视频网站的发展历史;
3、视频网站对传播行业的影响。
(十)新媒体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主体
1、新媒体舆论的特点;
2、新媒体舆论研究的蝴蝶效应模型;
3、新媒体舆论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4、微博舆论分析
(十一)网络谣言及其管理
谣言的演变;
新媒体条件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
五、考试要求
考试由学院统一安排,闭卷考试
六、成绩评定方式
笔试成绩40%+面试成绩60 %
七、主要参考教材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 匡文波.《新媒体概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